《科学健身》杂志社
首页 > 期刊导读
 
/ / /
 

关于“体医结合”促进社区居民健康发展的探讨

 
来源:科学健身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4-02
 
1 选题背景 跟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地发展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质量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体育健身毫无疑问地成为现代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健康身体的重要性,同时也体会到了体育运动带给他们的幸福与快乐。国家体育总局表示我们应该强调的“体医结合”,是“大健康、大体育、大卫生”的概念[1]。 2 选题意义 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作为城市体育公共服务的主要阵营,需要积极引进各种非营利组织参与到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中去,从而提高非营利组织在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中的参与实施度。最终形成“政府服务支持、体卫部门配合、街道负责、社会参与、群众支持”的“体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平台[2]。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该文以社区居民的体质健康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知网期刊论文的阅读以及何珍泉的《实用长寿书》等图书,为该文奠定了理论基础。通过逻辑分析法得知体育与医疗的结合可以给体育爱好者保障,通过体育锻炼能改善他们的病情与生活精神状态,让体育与医疗卫生手段惠及全民,提升人们的锻炼意识与行为习惯。 4 “体医结合”前景的研究 4.1 “体医结合”已成为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客观需要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的成员在对外在机构的专业服务的依赖性上也逐渐地加深,通过社区公共服务服务来满足包括教育、体育、文化、医疗、保健、休闲等各项基本生活需求。“体医结合”已成为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一种客观需要了。 4.2 运动处方的合理运用为“体医结合”提供可能 伴随着现代科技迅猛地发展势头,人们对治疗、康复、保健、健身等早已不仅单纯依靠医学来解决,也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实现。而体育锻炼采用运动处方的形式能减少锻炼的盲目性,并且能更好地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其科学性。运动处方主要以现代医学与现代体育相结合广泛开展的一种科学的健身方式,把两个学科结合应用,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为“体医结合”提供了科学基础。 4.3 以我国传统保健医疗体育为基石促进“体医结合” 在我国传统保健中的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易筋经等体育健身手段,其中大部分的理论依托于我国医学中的阴阳、五行等相关理论演变与发展,我国医学中的很多中医古籍中都有一些传统保健手段如五禽戏作为辅助医疗手段常被用于防病治病。[3]因此,强调“体医结合”的理念,开展“体医结合”是在继承我国原有的体育保健的基础上的进一步继承与推广,传统保健医疗体育为“体医结合”的推进奠定了基石。 4.4 政策支持 2016年胡翎带来了《关于在“十三五”期间大力推进全民健康行动的建议》。她建议,全面推进“健康是第一民生”思想的形成,大力推进全民体检行动和全民健身,积极推进疾病监测信息化系统建设,实施健康支持进万家行动。在具体措施中,胡翎提出了诸多医疗、卫生领域的举措,同时突出了体育的积极作用。2016年3月24日在国家体育总局召开的2016全民健身科学运动产业合作论坛上,国务院即将颁布“十三五”《全民健身计划》,计划对到2020年的体育锻炼人数、体育场地面积、体育消费规模等提出了明确目标,这是继46号文件之后的又一重大政策机遇[1]。我们将通过政策引导营造更加浓郁的全民健身社会氛围、通过科学健身指导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政府政策促进全民健身需求,“体医结合”为全民健康提供了一个平台,实现政策响应。 5 “体医结合”的可行性 5.1 “体医结合”利于社区居民方便科学锻炼 在社区居民开始锻炼之前,对居民进行医学健康检查并增加健康体适能的测试(包括心肺机能、肌肉适能、身体成分和柔韧适能等),这样可以将参加运动的居民健康状况较清晰的掌握,方便给每一个参加锻炼的居民量身定制运动处方,方便科学锻炼。在医学健康检查和体适能评估后,根据居民自身健康状况,社区指导员将其建立档案,收归社区公共服务平台统一管理;社区指导员应保管好居民的档案,既方便与锻炼后身体状况对照,也可以给国家提供可靠的数据,对社区居民健康有所掌握。 5.2 “体医结合”锻炼后的社会效益 首先,利用网络建立社区居民的健康管理体系,利用云端数据作为储存手段将社区内居民的健康状况、运动史、疾病史等传入云端交归社区体育指导员保管,社区居民可以通过向社区体育指导员询问自身的身体情况记录等;其次,可以运用运动APP如“Keep”这种软件满足不同体质的居民进行健身,具有针对性;最后,可以运用网络公众平台分享自身身体情况并且可以和相关商业APP达成商业合作关系,向其拉赞助以支付社区体育指导工资等。社区居民通过网络分享既可以自己记录锻炼效果,也可以实现居民间的沟通,大大提升他们的锻炼积极性。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目前“体医结合”还只是小范围的试行,并没有得到广泛推广,原因是宣传力度不够、政策法规不完善、社区服务设施的欠缺,最重要的是相关复合型人才缺失。因此,要想“体医结合”能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实施必须解决人才、场地、资金等问题,同时要有相关的配套措施。 6.2 建议 6.2.1 体育院校重视开设运动医学等有利于体医结合的相关课程 增强人才的社会竞争力,要求其既具有基础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技能,又能融合贯通其他文理相关知识, 知识深厚,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医学学生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环境和综合科学的发展。我国高校现阶段必修课程与医疗相关的只有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损伤与预防,在医学方面的知识还比较欠缺。因此,在高校实行“体医结合”可以弥补这方面的空缺。 6.2.2 政府投资建设,使体育公共服务更完善 政府大力扶持以及民间组织的投资开创社区体育新局面,让居民更加清楚自己的身体情况,并根据专家提供的各自的运动处方进行科学健身;形成“政府服务支持、体卫部门配合、街道负责、社会参与、群众支持”的“体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更好地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6.2.3 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构建体医结合发展服务平台 在我国城市开展社区公共服务一般都是通过街道办事处、社区相关体育组织、居民自发体育组织、居委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构建体医结合发会组织等组织进行开展。我们将这些从属于社区的组织归入社区联络站。社区体育的公共服务需要依托一定的组织机构给予他们场地、器材、人员和经费的支持。目前需要做的就是扩展服务平台。 6.2.4 重视宣传教育 利用电视、网络、报刊、多媒体等新媒体进行多渠道宣传。令“体医结合”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让居民把科学健身锻炼这种状态转化成一种常态,形成一种自觉现象,这样我国的国民体质将上一大台阶,对实现全民健康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效果。 1 选题背景 跟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地发展和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的质量要求也变得越来越高,体育健身毫无疑问地成为现代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健康身体的重要性,同时也体会到了体育运动带给他们的幸福与快乐。国家体育总局表示我们应该强调的“体医结合”,是“大健康、大体育、大卫生”的概念[1]。 2 选题意义 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作为城市体育公共服务的主要阵营,需要积极引进各种非营利组织参与到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中去,从而提高非营利组织在社区体育公共服务中的参与实施度。最终形成“政府服务支持、体卫部门配合、街道负责、社会参与、群众支持”的“体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平台[2]。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该文以社区居民的体质健康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知网期刊论文的阅读以及何珍泉的《实用长寿书》等图书,为该文奠定了理论基础。通过逻辑分析法得知体育与医疗的结合可以给体育爱好者保障,通过体育锻炼能改善他们的病情与生活精神状态,让体育与医疗卫生手段惠及全民,提升人们的锻炼意识与行为习惯。 4 “体医结合”前景的研究 4.1 “体医结合”已成为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客观需要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的成员在对外在机构的专业服务的依赖性上也逐渐地加深,通过社区公共服务服务来满足包括教育、体育、文化、医疗、保健、休闲等各项基本生活需求。“体医结合”已成为城市社区体育发展的一种客观需要了。 4.2 运动处方的合理运用为“体医结合”提供可能 伴随着现代科技迅猛地发展势头,人们对治疗、康复、保健、健身等早已不仅单纯依靠医学来解决,也可以通过体育锻炼来实现。而体育锻炼采用运动处方的形式能减少锻炼的盲目性,并且能更好地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体现其科学性。运动处方主要以现代医学与现代体育相结合广泛开展的一种科学的健身方式,把两个学科结合应用,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为“体医结合”提供了科学基础。 4.3 以我国传统保健医疗体育为基石促进“体医结合” 在我国传统保健中的五禽戏、八段锦、太极拳、易筋经等体育健身手段,其中大部分的理论依托于我国医学中的阴阳、五行等相关理论演变与发展,我国医学中的很多中医古籍中都有一些传统保健手段如五禽戏作为辅助医疗手段常被用于防病治病。[3]因此,强调“体医结合”的理念,开展“体医结合”是在继承我国原有的体育保健的基础上的进一步继承与推广,传统保健医疗体育为“体医结合”的推进奠定了基石。 4.4 政策支持 2016年胡翎带来了《关于在“十三五”期间大力推进全民健康行动的建议》。她建议,全面推进“健康是第一民生”思想的形成,大力推进全民体检行动和全民健身,积极推进疾病监测信息化系统建设,实施健康支持进万家行动。在具体措施中,胡翎提出了诸多医疗、卫生领域的举措,同时突出了体育的积极作用。2016年3月24日在国家体育总局召开的2016全民健身科学运动产业合作论坛上,国务院即将颁布“十三五”《全民健身计划》,计划对到2020年的体育锻炼人数、体育场地面积、体育消费规模等提出了明确目标,这是继46号文件之后的又一重大政策机遇[1]。我们将通过政策引导营造更加浓郁的全民健身社会氛围、通过科学健身指导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政府政策促进全民健身需求,“体医结合”为全民健康提供了一个平台,实现政策响应。 5 “体医结合”的可行性 5.1 “体医结合”利于社区居民方便科学锻炼 在社区居民开始锻炼之前,对居民进行医学健康检查并增加健康体适能的测试(包括心肺机能、肌肉适能、身体成分和柔韧适能等),这样可以将参加运动的居民健康状况较清晰的掌握,方便给每一个参加锻炼的居民量身定制运动处方,方便科学锻炼。在医学健康检查和体适能评估后,根据居民自身健康状况,社区指导员将其建立档案,收归社区公共服务平台统一管理;社区指导员应保管好居民的档案,既方便与锻炼后身体状况对照,也可以给国家提供可靠的数据,对社区居民健康有所掌握。 5.2 “体医结合”锻炼后的社会效益 首先,利用网络建立社区居民的健康管理体系,利用云端数据作为储存手段将社区内居民的健康状况、运动史、疾病史等传入云端交归社区体育指导员保管,社区居民可以通过向社区体育指导员询问自身的身体情况记录等;其次,可以运用运动APP如“Keep”这种软件满足不同体质的居民进行健身,具有针对性;最后,可以运用网络公众平台分享自身身体情况并且可以和相关商业APP达成商业合作关系,向其拉赞助以支付社区体育指导工资等。社区居民通过网络分享既可以自己记录锻炼效果,也可以实现居民间的沟通,大大提升他们的锻炼积极性。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目前“体医结合”还只是小范围的试行,并没有得到广泛推广,原因是宣传力度不够、政策法规不完善、社区服务设施的欠缺,最重要的是相关复合型人才缺失。因此,要想“体医结合”能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实施必须解决人才、场地、资金等问题,同时要有相关的配套措施。 6.2 建议 6.2.1 体育院校重视开设运动医学等有利于体医结合的相关课程 增强人才的社会竞争力,要求其既具有基础扎实的医学专业知识技能,又能融合贯通其他文理相关知识, 知识深厚,全面发展的复合型医学学生才能适应未来社会环境和综合科学的发展。我国高校现阶段必修课程与医疗相关的只有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损伤与预防,在医学方面的知识还比较欠缺。因此,在高校实行“体医结合”可以弥补这方面的空缺。 6.2.2 政府投资建设,使体育公共服务更完善 政府大力扶持以及民间组织的投资开创社区体育新局面,让居民更加清楚自己的身体情况,并根据专家提供的各自的运动处方进行科学健身;形成“政府服务支持、体卫部门配合、街道负责、社会参与、群众支持”的“体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更好地实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6.2.3 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构建体医结合发展服务平台 在我国城市开展社区公共服务一般都是通过街道办事处、社区相关体育组织、居民自发体育组织、居委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构建体医结合发会组织等组织进行开展。我们将这些从属于社区的组织归入社区联络站。社区体育的公共服务需要依托一定的组织机构给予他们场地、器材、人员和经费的支持。目前需要做的就是扩展服务平台。 6.2.4 重视宣传教育 利用电视、网络、报刊、多媒体等新媒体进行多渠道宣传。令“体医结合”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让居民把科学健身锻炼这种状态转化成一种常态,形成一种自觉现象,这样我国的国民体质将上一大台阶,对实现全民健康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效果。

文章来源:科学健身 网址: http://kxjs.400nongye.com/lunwen/itemid-25160.shtml


上一篇: 科学健身素养与警察职业效能提升
下一篇: 体育论文_校运会团体操表演对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价值研究——以淮南师范学院近三届校运会团体操表演为例



点击在线投稿

 
/ / /
 
 
 
 

Copyright 2001-2021 400农业期刊网版权所有 做最专业学术期刊论文发表网站
本站不是《科学健身杂志社》官网,如果需要联系官方杂志社,请联系客服索取网站或者电话。